我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请你记住我:行走在边缘的他们

来源:芜湖心理咨询    日期:2018-1-1    浏览次数4369

 我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请你记住我:行走在边缘的他们

原创 2017-12-31 陈医生 心理科陈博士

文:陈发展

致力于传递心理健康知识的陈博士





▌曼丹撩起衣袖,密密麻麻的割痕整齐地排列在左手臂上。这是昨天晚上的7刀,这是1222号那天的21刀,那是上个月的10刀……曼丹略带自豪地向我介绍每道伤痕背后的故事,有新鲜的伤痛,也有旧时的回忆。她似乎在宣告,我已经这么勇敢了,请你一定要记住我,这份自豪背后充满了无助和恐惧。

 

▌连城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英俊男生,他积极努力,成绩优异,是学校社团的负责人,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乐观而阳光,直到他将鲜血淋淋的刀痕照片暴在朋友圈,同学们才知道他的内心原来这么孤独。他扬起嘴角说,当辅导员恐慌地给我打电话时,我的内心尽然充满喜悦,原来还有人在乎我。

 

▌远心站在教学楼的7楼窗口,她想象着坠落的那时刻,身体重重的摔在水泥地上,该是一种多么真实的感受。她空虚的时候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存在,内心就像一个巨大的风洞,疯狂地吸纳自己。她拼命挣扎,却不敢放弃自己。她拍下站在窗台的照片,特别渴望有人还能记住她,能够拉她一把。

 

▌他们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,家长、辅导员、心理老师和同学们紧张万分,形成一道道紧密的围墙,唯恐他们再次伤害自己。他们内心会有一瞬间的踏实,甚至喜悦,原来你们都还在意我。

 

可是不久,风洞会再次启动,他们恐慌自己的不存在,担心被不喜欢,害怕被抛弃。伤害自己成了他们拯救自己的唯一方式,割腕、酗酒、抽烟、熬夜、一夜情、生病,如何让自己悲惨而另类,他们就会如何折磨自己。直到周围的人最终都纷纷离开,他们终于验证了自己的假设:他们果然都抛弃了我,我是多么令人讨厌。

 

他们的优秀和努力,他们的伤害和自残,都是为了避免令他们恐惧万分的被抛弃,虽然他们知道这很可能是想象出来的。这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—边缘型人格障碍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)患者。

 



被遗忘的边缘人



BPD在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曾被认为不符合中国国情,而没有被列为正式的精神障碍分类。但是BPD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,患病率约为1.6-5.9%,大部分被误诊或共病双相障碍或者抑郁症,物质滥用较为普遍,自残是这类人群的典型特征之一,自杀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。

 

BPD的典型特征是:人际关系、自我形象和情绪的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特征。

 

极力避免被抛弃 这种抛弃可能是真实的,更可能是被想象出来的,核心情绪是恐惧和慌张,可以衍生出各种代偿行为,常见的是讨好或毁灭行为。例如,跟踪监视伴侣(害怕对方爱上别人)、太粘人(一刻看不见伴侣的回应就非常紧张)、戏剧化(通过各种方法来验证伴侣的忠心,甚至杜撰情节)、伤害行为(让自己处于弱者或受害的地位来平衡关系)、孤僻(独来独往,不相信他人是可靠)。

 

不稳定的人际关系 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化交替变动为特征。有时候将对方(不限于亲密关系)想象的特别好,在没有具体原由或者细微的小事影响下,又会将同一个人想象的特别糟糕,并伴有攻击或冲动行为,上一秒还甜言蜜语,下一秒就恶语相向。

 

自我形象的不稳定 他们对自己没有准确客观的定位,“好的我”和“坏的我”可以同时或交替出现,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,让别人摸不着头脑,常常被误解为双相障碍或抑郁症的症状。他们会觉得自己很优秀,转瞬间也会觉得自己很糟糕,没有人欣赏和肯定自己;工作很出色,却得不到自己的认可;他们很努力,却常常将自己打败。就像一个漂浮在空中的羽毛,随风而动,不能自已。

 

自我伤害的冲动性 大多是代偿于内心的空虚或害怕被抛弃或自我不存在的恐惧,表现为过度的消费、性行为、物质滥用、危险驾驶、暴饮暴食等,这些冲动性行为的后果往往具有伤害性。这些行为常被误解为双相障碍的特征,鉴别的要点是他们没有情绪上的持续高涨,短暂的满足体验后,又会陷入空虚和恐慌。

 

反复的自杀自伤行为或姿态 部分患者因为消极想法而产生厌世的念头,从而出现自杀想法或行为;也有部分患者的自杀和自残行为是了缓解内心的痛苦,感受自己的存在,自残或自杀是他们适应环境的一种策略,平衡关系的一种需求。虽然BPD的自杀自残行为的功能性很强,但是因此而产生不可逆的伤害,甚至死亡的案例也很多见。

 

显著的情绪不稳定 可以毫无理由或者小事而引起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、激惹、愤怒、抑郁等,常常持续数小时,很少超过几天。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负面情绪常常是持续性的,这是他们的主要鉴别点。

 

慢性空虚感 他们的内心往往是空洞的,努力和优秀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,代偿性为不能持久,可能会陷入匮乏状态而不能自拔。

 

不恰当而无法控制的愤怒 他们常常因为小事,或者想象出来的情节而产生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,歇斯底里地辱骂或者攻击他人。

 

短暂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 他们会突然认为所有人对自己不好,故意针对自己,甚至迫害自己;会短时间内感到人格解体,整个世界都不是真实的。这些症状不持久,常常与应激时间相关,例如挫折失败或者他人对自己不友好时。

 



他们的渴望源自于匮乏



BPD的病因尚不明确,但是大量研究显示与早年的创伤性经历有关,有 20%-40% 的患者在童年时期有与父母分离的创伤性经历,而40%-70%患者则有过被性虐的经历或者身体伤害的经历,并且这些虐待和BPD的严重程度有关。

 

著名心理学家Ainsworth通过对母婴互动的观察发现,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主要来源于日常的母婴互动和沟通,创伤可能并不是唯一解释婴儿病理性症状的因素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特洛尼克教授通过著名的“静脸实验”也发现,孩子的心理健康来源于对母亲情绪的可及性,母亲对于婴儿的情感需求不能及时有效的回应,对婴儿将是“灾难性”的。

孩子的创伤就是妈妈没有回应的静脸,一个抑郁、焦虑、情绪不稳定或者忙碌的母亲,往往塑造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孩子,久而久之,孩子无法从母亲的面部映射出自己的存在,他的自我形象就会受损。一系列的次级依恋策略就会被代偿,从而形成社会适应不良的症状,BPD患者亦如此。



曼丹、连城和远心都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,亲子关系紧密而又冲突,甚至遭受过家人的虐待,而父母从没有以为这是伤害,而坚信这都是为孩子好。

 



请你记住我

 

BPD常常被误解为爱“作”爱“控制”,其实他们内心非常痛苦,这些表现并不是他们的本意,他们无力处理内心的巨大痛苦和伤害,所有的症状都是他安慰自己的策略。他们也是受害者。

 

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危机时刻,又要与他们划清界限,否则很容易被他们的风洞给吸引进去,对他和对你自己都没有好处。坚定地站在他们身边,告诉他,我会一直陪着你,你没有那么糟糕,我也没有那么好,你要在自己的王国里逐渐构筑属于自己的领地。

 

只是,他们不该被遗忘,他们不是心理医生的杀手,而是需要被关注的一个群体。他们伤害自己,伤害他人,只是为了寻求关注,他们也是迫不得已。

https://mmbiz.qpic.cn/mmbiz_gif/TuicibFf6dhFfbT0Qll3uu6r4SDTmqh6lmibrZ9mgeraDupY3Swib7ibQWyicsGUYnDbXT4ALxyH5U0tIyB9BBI5pqRg/0?wx_fmt=gif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